成績年年倒數第一!媽媽不催不罵,兒子高分逆襲上名校:言語的力量,遠比你想象中大
有些人天資聰穎,有些人順風順水,也有些人在失敗中長大成功。
寧海中學的一個男生被很多媒體評為「勵志黑馬」。
他叫趙啟琛,剛入學時,常常考班裡的倒數第一,卻在今年的高考中高分被清華大學錄取。
最初讀高中時,他成績差,壓力大,夜裡常常睡不著,喘不過氣的他,甚至申請走讀,試圖片刻的「逃離」。
現在從「差生」變為清華的「高材生」,巨大的身份落差,讓很多父母都好奇,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。
作為「倒數第一名的家長」,她的媽媽在採訪中的一句話很有啟發性,媽媽說:
「他考砸了,就找我發發牢騷。我就安慰他,給他擁抱。我也沒別的辦法,就這樣一直寬慰,一直寬慰,一天天就過去了。」
談及自己的逆襲之路,趙啟琛也感慨:
「堅持的信念很重要,但最重要的是我媽從來不因我的成績不理想而責罵我。在我迷茫失落的時候,他總是不斷地鼓勵我,支持我。」
趙啟琛
一個人獲得成功從來都不是容易的。
從青銅變為王者,離不開趙啟琛夜以繼日的努力,也離不開父母的鼓勵與支持。
戴爾·卡耐基在《人性的弱點》一書里寫道:
人生來就喜歡被人鼓勵,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,可以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成長,獲得自信,從而變得更優秀。
父母的鼓勵,讓孩子從中收穫了自信,看到了自身的潛力,培養了越挫越勇的勇氣。
真正有遠見的父母,從來都不吝嗇對孩子的鼓勵。
「打擊式」教育不是教育
大多數父母都有這樣一個疑問:如果表揚、鼓勵孩子的話,會不會把孩子誇壞?因此,大多數父母更加信奉「打擊式」教育。
以為口中「每天只讓你學習,有什麼可累的」,孩子就能珍惜學習的機會。
經常把孩子同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,就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,知恥而後勇。
就算考試進步了,也是說「等什麼時候考到第一再說吧」,孩子就會戒驕戒躁。
可被打擊著長大的孩子,往往沒有如父母預想的優秀,反而會生因此而喪失很多機會。
前段時間,媒體曾曝出過一位「啃老十年」的女大學生範金成。
面對媒體,她哭著說自己所有的自信都被母親打擊掉了,根本沒有獨立做決定、獨立面對生活的勇氣。
她做的每件事,都會被父母挑出問題,然後被狠狠批評一番:
認真學習做飯,家裡父母會挑各種小問題,責罵她做得不好。
愛上了設計,渴望做一名設計師,遭到父母的批評:「有什麼用?學習去。」
就算喜歡上雕刻,也是迎來父母無情的嘲笑:「喜歡你也幹不了。」
不斷的貶低與否定,讓她逐漸失去了對生活的追求,甚至患上了嚴重的社交恐懼症。
心理學家蘇珊·福沃德曾說過:
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,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,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。
父母怕孩子驕傲,於是用各種語言打擊,以為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孩子的上進心。
殊不知,你的每一句貶低,都是對孩子幼小心靈的傷害。
「打擊式」教育,只是打擊,沒有教育。你的「打擊」不是激勵,而只會讓孩子的自信心消失殆盡。
經常被差評的孩子
贏不了好評的人生
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曾經提出過一個「鏡中我」的概念。
意思是,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。
也就是說,如果父母一味的貶低,孩子也會認為自己毫無用處。
綜藝節目《熬鷹巴士》的嘉賓時悅,曾在節目中崩潰大哭。
時悅說,父母持續的否定,導致她不敢對任何人流露出脆弱的一面,甚至被心儀的對象拒絕也不敢表現出難過。
有一次公司舉行主題part,時悅應景地穿了一個低腰熱褲。
然而被父母看到后,卻辱罵她「不檢點,只有妓女才這樣穿」。
種種刺耳的話,讓時悅忍無可忍,她刪掉了媽媽的所有聯繫方式,試圖割斷傳遞負面信息的通道。
類似的貶低充斥著時悅整個前半生,甚至在時悅表現出無力與痛苦時,父母還惡語相加:
「我們根本不擔心你會自殺。」
明明是一家人,我卻活成了一座孤島。
經常被差評的孩子,很難養成在生活中自信的姿態,他們習慣取悅別人,習慣貶低自己。
心理學家李雪曾提到一個觀點:
投射是有能量的,如果父母堅持不懈地把負面的評判投射給孩子,就等於給孩子創造一個負面的現實。
再好的孩子,也會被父母長期的負面催眠搞砸。
沒有被父母的鼓勵滋養的孩子,怎會有信心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呢?
優秀的孩子
都是被鼓勵出來的
心理學家魯道夫·德雷克斯告誡所有父母:
孩子需要鼓勵,就像植物需要水。
植物無水,便不能生長。
孩子沒有鼓勵,就不能建立自我價值。
《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》的作者王宏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:
一位偉大的母親用「假話」幫助兒子考上了清華大學。
幼兒園時,老師告訴母親,她的兒子有多動症,建議去醫院檢查。
但她卻告訴兒子,老師表揚了他,原來他只能在板凳上坐1分鐘,現在能坐3分鐘。
小學時,老師說:「全班只有50名學生,你兒子排49,我們懷疑他智力有問題。」
母親強忍著淚水,告訴兒子:「老師對你充滿信心,你並不是個笨孩子。」
每一次母親的「假話」,都讓兒子備受鼓舞。
他越發的努力,慢慢的他看到了自己的進步,釋放出了無限潛能。
英國知名心理學家也曾在書中表達過:
「一個經常得不到肯定的人,他的潛能僅能被開發到20%-30%。
而一旦得到肯定,潛能將會被開發到50%。
如果這個肯定來自於家庭,那麼他的潛能將會被開發70%-80%。 」
讓孩子發自內心覺得「我可以」,他們才願意投入更多的努力,取得更大的進步。
學會鼓勵
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
美國一位教育家說:
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,除了讚美與鼓勵,我找不出還有什麼其他更好的辦法了。
為人父母,給孩子最好的教育,就是學會鼓勵孩子。
只有在父母鼓勵下長大的孩子,才能達到較高的成就。
01/ 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
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曾提過一個「試誤說」的觀點。
意思是,學習的過程,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、錯誤遞減的過程。
當孩子犯錯時,如果父母允許他犯錯,並給予鼓勵,他們就能從錯誤中得到成長。
相反,如果給予批評,孩子可能就會害怕嘗試,錯過學習的機會。
02/ 父母應尊重孩子好的一面
記得曾經看過一個故事。
有一次,小男孩在家玩籃球,不小心把媽媽珍貴的花瓶打碎了。
害怕被媽媽責罵,於是急中生智,用膠水把碎的那一塊粘了起來。
被媽媽發現后,他也沒有承認,而是說:
「是一隻貓從窗戶外蹦了進來,打碎了花瓶。」
媽媽聽后並沒有生氣,而是拿出了三塊巧克力,對兒子說:
「第一塊獎勵你有神奇的想象力,創造了一個會開窗的貓。
第二塊獎勵你動手能力強,瓶子粘的很牢固。
第三塊媽媽要向你道歉,明明知道自己有個活潑的兒子,還把瓶子放在危險的地方。」
媽媽沒有因為兒子撒謊而責罵他,而是看到了行為背後潛在的一面,即好的行為。
而小男孩也因為媽媽的鼓勵,時刻提醒著自己要做一個誠實的人。
03/ 父母要注重孩子的努力和進步
鼓勵,就是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,並從中激發自信心。
當父母誇獎孩子時,孩子自然也會因為自信,從而反饋給我們更好的行為。
心理學家傑絲·雷爾有句名言:
鼓勵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,就像陽光一樣,沒有它,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。
被鼓勵滋養長大的孩子,就像陽光照射花朵,水分澆灌樹木一樣,他們帶著父母給予的力量,更加有信心地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我在看這位媽媽接受採訪時說,在孩子每次考倒數第一的時候,依然一直給他擁抱、給他安慰。
每個孩子,內心都會很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支持。
我們的每一句鼓勵,其實都可以成為孩子前進路上的動力。在鼓勵下長大的孩子,才更有勇氣面對生活的挑戰。